11. 严禁佩戴戒指、手表、手, 镯、项链、耳环等金属首饰。
1. 底盘线束和主线束在进入此舱体过封板时必须有保护措施:圆孔用过线胶圈,同时要打胶密封;边棱锐角要用波纹管或黑色胶皮地板革等。
2. 各种电器控制单元要按照安装位置竖向摆放整齐,固定牢固,按照线号、线色正确接线,要求线束从下往上插接,避免水雾等顺线束进入电器元件。
3. 舱体内布线时用车身线卡打孔固定或用扎带捆扎牢固。
1. 保护措施要牢固不可脱落,打胶处要涂匀不透光,无漏打,打胶不完全的现象。
2. 准确接线后把线束捋顺摆放整齐用扎带把多余的线束捆扎固定牢固,在维修、插体、活动部件处均须留有余量(30~50)mm。
3. 线束必须要保证顺直、整齐、美观,不晃动不受力,不摩擦干涉并尽量隐藏。
2. 舱体灯线过舱门时预留活动余量(30~50)mm。
注:用穿线护槽或定位块时按照“穿线护槽的使用规范”和“定位块的使用规范”去操作。
1. 保证线束顺直、美观、不悬垂不受力,不摩擦干涉,固定牢固,尤其要注意在舱门开关时不能与线束和线束的固定点干涉。
2. 插体两端(30~50)mm范围内要有固定点。
• 在汽车上安装TELMA缓速器前或在检验时,需注意的是一定要把电源正极电路断开,可以用电池组总开关,也可以从电池上断开(+)正极电缆的方式断开。
• 继电器盒的负极M端子必须与缓速器的负极端子连接。
• 当两根电缆一起固定时,在距离端子300mm处两根电缆间必须有固定点,后面的电缆根据要求固定点间距(300~400)mm固定在底盘上。
- 继电器盒内M6接线端:用手臂臂力紧固,以螺栓弹簧垫圈压平为准。(6N.m±20%)
- F缓速器上的M8接线端:用手臂臂力紧固,以螺栓弹簧垫圈压平为准。(12N.m±20%)
1. 安装时需关掉电池总开关进行安装,当再次连接电池组(+)极时,请确保所有的电缆已连接并固定牢固。
2. 为了避免因负极线的安装导致继电器盒触点烧毁,安装过程中必须首先对负极线束进行安装固定,并全面检查确认接线正确后,才能进行正极线束的安装固定。
3. 缓速器多余的线束与车身线束一同捆绑整齐,固定牢固,线束固定点间距(300~400)mm,多余的线束捆绑整齐,要求不可受力承载、不可干涉摩擦、不可挤压悬垂。
4. 缓速器工作时散发很高的温度,线束固定时与缓速器间隔至少在120mm以上避免灼伤,否则加隔热面保护,并且线束不得布置在缓速器的上方。
1. 变速箱ECU两侧线束安装后,在线束的外侧要预留至少100mm的空间,便于维修,否则线束拆卸不下来。
2. 线束的弯曲半径不能小于20mm,要有良好的过渡。
3. 变速箱和ECU连接电缆线的插接件在插接时要慢慢旋进去,到位后自动锁定,不可用蛮力操作。
1. ECU线束的两侧要预留100mm以上的空间。
1. 根据变速箱ECU和电磁阀、传感器及CAN总线接口的位置不同,线束沿车身骨架和支架按照车身线束一同布线,固定牢固,线束固定点间距(300~400)mm,多余的线束捆绑整齐,要求不可受力承载、不可干涉摩擦、不可挤压悬垂。
2. 报警提示连接有问题时,要用小镜子反照,察看是否插针歪了,若是用工具慢慢扳正,在插接。
3. ECU和电器控制单元在外露部位要有说明标牌。
方案一:线束直接沿副水箱支架向上走线,在仓体中部向两侧后尾立柱方向走线。
方案二:后尾线束沿右侧车身骨架布置到右后侧围立柱,然后向上沿仓体走向另一侧立柱。
方案三:左右后尾线束与顶架线束对接后分别沿左右侧后围立柱和副水箱支架横梁布线到灯具和传感器、副启动盒等电器元件的具体安装位置处。
注意:由于发动机结构原因油路在上、线路在下时,油管的接头部位与线束不能出现上下正对的现象(保证油管接头漏油时不能漏到线束上)。
1. 后尾线束走在后备仓体上面部分,一般用车身线卡固定(间距不大于400mm),若用扎带穿过的钢丝网格要大于等于2格网格。
2. 后尾线束在最后牛腿和最后车架横梁上及与发动机连接的固定支架上固定,均不得用扎带固定,打孔用车身线卡固定。(因为扎带不能重复使用,要考虑到维修的方便性,尽可能不用扎带)
3. 多余的临时的线束用扎带固定不得随意晃动。插接件的固定,应避免插接件悬空,晃动,承载。
4. 由于后发动机舱电器件较多,空间有限,必须保证线束不能相互干涉、摩擦、受力。
5. 线束过拐角边棱时应包橡胶皮、波纹管或地板革保护。
6. 为确保线束布置走向的合理性、维修的方便性、固定的一致性可适当安装不同型号的固定支架:直板型、L型、镀较的、镀锌的等等,但必须保证生产批次的一致性。
(2)电路避开排气管(间距在200mm以上)、避开打气泵及连接钢管(间距在50mm以上)等高温部件,如果由于发动机原因实在无法避开,必须用玻纤管或隔热玻璃丝面对每根线单独包扎防护(防护后间距大于50mm),包扎后用车身线卡把线束固定在车架上。
电路避开排气管、打气泵连接钢管等高温部件;用车身线卡把线束固定在车身上,固定牢固不松动。(在热源部位不允许用扎带固定线束,原因是扎带经过长时间烘烤后会变脆脱落)。
(3)发动机仓体灭火弹导火索线束在仓体上边网格上扎带固定(扎带颜色应与导火索护线套颜色一致)。
(4)线束不得同发动机油管,助力转向油管接触,应分开固定。
(5)空调线束的多余部分不允许扎在后备仓体内,扎在车厢风道内。根据空调压缩机的位置不同,空调线束要沿车身骨架型材、牛腿、副水箱支架或者发动机后备舱的上舱板布线,由于空间关系实在没有好的位置布线也可部分用双头扎带与空调媒管固定在一起。
1. 发动机仓体内空调线束留的刚好够用为标准。压缩机线束要求要有50mm的活动余量。
2. 空调压缩机火线沿压缩机支架、副水箱支架、车身骨架用车身线卡固定布线,不许悬空承载、摩擦干涉。火线保险要固定牢固,不可松动。
3. 空调线束要求尽可能与后尾线束向一起布线固定,整齐美观,不晃动不受力,不摩擦干涉并尽量隐藏。
4. 空调压缩机处的插接器要插接牢固正确,避免接触不良。
1. 后置发动机仓线束通用规范见通知单:450010965:发动机线束及后尾线束,在各个仓门、检修口、尾灯安装口所能看到的主杆部 分线束、分支部分线束顺直布置,不允许出现打折捆扎的现象。(若线束过长,线 束必须打折的,打折捆扎部分线束隐藏布置不外露,在各个仓门处尽量不被人看 到。)空滤器进气管子上不得出现扎带捆扎线束现象。
2. 空滤器报警器安装规范:空滤器报警器安装在空滤器附近牛腿上,固定方式保证批量一致。要求:固定 支架牢固不晃动,无干涉(必要时加玻纹管保护,玻纹管两端及关健部位缠黑色防。
(7)水胶带。空滤器进气管子上不允许出现扎带捆扎管子现象。
1. 电器盒和电器控制单元及空滤器等部件在外露部位要有说明标牌。
2. 所有电器盒与电器元件插接时线束要从下往上插接,避免进水。
2. 电瓶舱和起动机位置在车架的同侧时起动机线束用固定支架固定到车架大梁上;若是异侧时则需先从车架最后横梁处(或焊接圆钢)过渡到另一侧再沿车架大梁固定。
3. 发电机线束一般根据电瓶舱和发电机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电瓶舱和发电机在起动机的同侧时线束通常用支架固定在车架的纵梁上;电瓶舱和发电机在起动机的异侧时,一种是线束先沿纵梁固定再借助中冷器的支架向上走线从发动机的尾部上方跨越到发电机处,另一种是线束从车架最后横梁处(或焊接圆钢)过渡到另一侧再沿纵梁或中冷器支架敷设。个别情况可利用形状和大小都不同的固定支架在发动机上敷设。
2. 玻纤管保护完全,线束端头露出玻纤管部分不超过50mm,
3. 线束余量预留要求:先使线束端头与电机接线柱试连接,确定长度后在此基础上再增加线束活动余量(30~50)mm。
4. 为确保线束布置走向的合理性、维修的方便性、固定的一致性可适当安装不同型号的固定支架:直板型、L型、镀较的、镀锌的等等,但必须保证生产批次的一致性。
5. 线束布置整齐、固定牢固、不可有晃动悬垂、不可有干涉受力、不可有摩擦破损。
(1)承装拖运底盘时,拖车钩过孔有护圈时应将护圈摘掉,使护圈不受破损,到吊装工位再将护圈套上保护过线。
1. 在对线束插接件插接前, ,先检查插接件的完好情况,主要检查项目如下:防水插接件的定位块是否完好,不用的孔位是否用专用防水塞塞上,插针是否有弯曲变形的现象发生,线上的防水塞是否正确插入插接件护套, 空内(插入后防水塞应与护套良好贴合,不出现扭曲变形的现象,避免插接件进水),护套锁止扣有无损坏等。
2. 普通非防水插接件要按防水插接件进行检查,发动机处所有插接件必须防水处理。
插接件插接后要检查插针有从护套中退出的现象发生,插接件是否震动,线束是否扎的过紧(主要是与灯具、电磁阀等连接处)如果发现插接件有震动,应对插接件进行固定(插接件处长时间震动有可能造成插接件的脱落)对于螺旋装插接件一定要旋到位(到位时能听见清脆的响声),否则长时间运行后会有线束接触不良的现象发生。
1. 主要针对传感器线束的操作,主线束不得出现剪切再接线现象。
2. 当线束过短需再接线时,剪切线束不得平齐剪下,应使两根线束接头相蹉30mm左右,导体压接时不应压断,接点的横断面应符合质量要求。接线后,再包扎绝缘胶带。要求绝缘胶带包扎完全,胶带包扎厚度适当,安全、可靠、美观。
3. 插接件之间插接不上需要重新压接端子时,端子应分别压紧在导体和绝缘层上,导体不应压断,绝缘层不应压入导体压接部位,压接后电线导体不能防碍插接。采用压接方法的端子与电线压接处的横断面应符合质量要求。端子与电线连接应牢固,在规定的拉力下不应损伤和脱开,其拉力值应小于附表1的规定。
4. 接线时所选导线与对接导线的线径和颜色要统一,若特殊情况下不能同意,要保证同型号车在相同位置接线必须一致。
3. 接点之间,接点与分支点之间距离不应小于20mm。
4. 电线与端子连接处需装绝缘套管时,绝缘套管长度不得小于20mm。
一、端子与电线导体压接处和压接接点处横断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导体中所有单线的断面应呈不规则多边形,导体与端子相接部位、单线与单线之间应无明显缝隙,端子压接部位应包住全部导体。端子压接的卷曲部分a、b必须相接且对称。
2. 端子压接卷曲部分a、b端部距底部的距离d不小于单线标称值径的1/2。
3. 横断面底部两侧的毛刺高e应不超过端子压接后的厚度g,毛刺宽度f应不超过g的1/2。
二、端子与电线导体压接处和压接接点处横断面不允许存在下列任何一种缺陷:
三、要求绝缘胶带包扎完全,胶带包扎厚度适当,安全、可靠、美观。
所经过的过线孔处都要用相应的穿线护套或橡胶护圈进行保护,特别指出集中润滑过管孔也必须加橡胶护圈保护!橡胶胶圈特殊情况下若剪开,开口间隙小于5mm,
所经过的过线孔处都要用相应的保护措施 对于剪开的胶圈要对接好涂密封胶(过孔为圆孔的应使用橡胶胶圈保护;过线孔为椭圆孔,长方孔及双层料厚的圆孔使用波纹管保护)
1. 选取与粘接部位颜色相近的定位块,并清洁待粘接部位,
2. 定位块在粘接前应先在粘接部位擦拭丙酮处理,等待(2~3)分钟
定位块应用于固定侧围标志 灯线,传感器线等细小的单根 线束。
(1)1. 底盘上线束固定时,扎带间间距根据实际需要装配,一般情况下间距应为(300-400)mm。
扎带间间距: 一般情况下间距应为(300~400)mm
(3)单根胶管只在波纹管两端使用小扎带(规格为4*150)扎紧,一般情况下中间不用扎带固定,若因弯曲等特殊情况,在管中间可根据需要使用扎带。
(4)正常情况下,单根管子包扎固定使用4*150的扎带,两到三根管子包扎固定选用8*175的扎带,多根管子和线束固定选用8*240的扎带;规格为10*400的扎带只在临时固定且8*240的长度不够时使用。
1. 根据固定部位型材长度或仓门宽度选取合适长度的穿线护槽。
2. 确定固定点位置后手电钻打孔(孔径同自攻丝直径匹配)
根据车型结构主要应用于带有标志灯的侧仓门、后备仓门、行李仓、油箱仓等仓体型材上。
注:电瓶仓仓门或压缩机仓仓门根据仓门结构若有栅格窗的采用粘块粘接固定工艺准许《定位块的使用规范》。
3. 线束在穿线护槽内固定间距(200~300)mm。
工艺内容:
1. 所有行李仓体、电器仓体、驾驶区地板过线孔及顶风道过线孔等应涂密封胶;
2. 驾驶区及仓体的过线孔处要有护套保护并涂密封胶防护。
3. 线束与车外相通的过线孔涂胶密封;部分选装线束如果未用,必须用铝板、PE板堵住过线孔后打胶密封!
4. 后围拐角处媒管及线束的大孔,后置车大行李仓体等过线孔用发泡剂密封!
打胶完全,不允许存在漏打、密封处透光、漏气等现象!
特别要求:线束孔部位密封,注意密封胶需将线束与胶圈接缝、胶圈与封板接缝完全密封(胶圈单面内外侧打胶密封)。
二十九、电子器件控制单元安装要求